救救孩子!校园足球容不下这样的“社会”教练

最近有一则新闻相信大家都有所关注,北京一场小学生年龄段的校园足球比赛中,参赛一方的教练因对当值主裁比赛中的判罚不满而在赛后辱骂主裁。(新闻链接:

“社会人”当然是个十足的贬义词,因为我们都明白:世故不等于成熟,功利心不等于抱负,圆滑不等于聪明,蛮横不等于有主见,鲁莽不等于勇敢。

以往球迷们会担忧我们的职业球员沾染了太多的“社会人”属性,私下沉迷各种风月场所,积累了诸多习气。

但眼下这件事的严重性在于,事件的参与者离校园足球、离足球小将们如此之近。所以,这已经不是踢好足球的问题,而是“救救孩子”!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理,而说理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讲事实、讲证据,避免情绪宣泄。现如今的世道和价值体系已经足够混乱浑浊,如果凡事仍以立场先行,决定脑袋,这样的宣泄就毫无意义。

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视频中一方教练貌似义正词严地朝裁判咆哮“你有吹罚标准吗?有你们这么胡X吹,完蛋”之类的话,就断定一定是裁判的判罚真的出现了问题。

原因很简单,网上没有完整的比赛争议过程的录像,虽然有近似在场者的口述补充,但那个技术上的判罚在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之前,都可能随着口述者的立场和主观意志而随意扭曲。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听到了什么,甚至不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的思维在对这件事的分析上有没有派上用场。

孔子讲过一件事,有次子贡看见颜回偷吃米,就去向孔子告发。孔子告诉子贡,颜回这个人的人品自己是相信的,所以虽然你确实看到了,但里面一定有缘由。孔子去问颜回,颜回告诉老师,因为那个米脏了,所以想自己吃进去。

所以,在最近这次事件完整、清晰的证据没有流出之前,我们最好还是要冷静一些。要明白很多时候眼睛也是会骗人的,应该静下心来,用智慧去看待这个世界。

当然了,用智慧看待不等于默不作声,不等于被动等着,而是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思考这件事。用理性思维思考,而不是情绪。

这件事情无疑是困难重重的,困难之一就在于网友们既不了解裁判此前的德行,也不了解教练此前的德行。有网友可能会说,他都这么骂人了,德行暴露无疑啊,你到底是偏哪儿头的?

抛开蓄意偏向某方的发言不谈,在我看来这件事中某些必要的原则是我们应当是尊重的,比如在场上发生的一切都应该以裁判的哨音为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不管事实如何,是黑哨还是歪哨,还是低能哨、不负责哨,作为教练都应当尊重裁判的判罚。不管是职业比赛还是业余比赛,是成人足球还是校园足球,原则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再者说,就算裁判的判罚真的有问题,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练,该做的绝不是肆意侮辱和谩骂。你可以收集资料证据,上报相关部门,进行恰如其分的申诉。

而且在视频中,那位年轻的裁判员并没有回击对方,没有激化矛盾,这反而加重了骂人者的得寸进尺。而这一切全都发生在小队员的众目睽睽之下,堪称反面教材的最佳示范。

这次校园足球风波的不忍卒读之处不仅在于教练辱骂了裁判,怂恿小球员冲着裁判的判罚宣泄情绪,而在于这件事不应孤立看待,它是近墨者黑的浓重叙事的一桩日常组成部分。

它带给小球员的弊端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原本应当理性、客观看到比赛胜负和判罚的小球员,会不自觉地跟着“社会人”教练的步伐迈进。

比如小球员哭着说,比赛完了裁判还给他黄牌。这个道理在足球规则里很简单就可以解释,但是他的教练此前给他讲过吗,没有;事发之后他的教练给他补充讲过吗,也没有。所以他很委屈,他会把这个怨气和委屈再撒给裁判。

这个时候他的教练在做什么?在指着裁判的鼻子骂人。他有停下来告诉孩子,即便是误判也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吗?他有告诉孩子,进来玩就得玩得起吗?他有告诉孩子,裁判在比赛结束后哪怕给你出红牌,在规则里都有据可循吗?

青少年足球的教练,最应该告诉孩子的除了基本功和技战术方法论,就是一个踢球者在踏入赛场的那刻起对于比赛、对于规则、对于裁判和对手应尽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尊重。

因为自尊,所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自尊,知道应当维护规则,因为良好的规则和秩序反过来会维护所有人的尊严;因为自尊,所以不为了一己私利置事实道理于不顾,不忍将一个粗劣的人格公之于众;因为自尊,所以更应当在那些盼望从自己这里学到东西的人那里当好表率,更要对他们负责。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真的是黑哨呢?我想说,做好你自己,你不会永远遭遇黑哨。黑哨只会毁掉一场比赛的公正,但偏激的应对方式以及对胜负观和价值观的失守则会毁掉一个人终生对于“公正”的认识。

也许那个教练并不明白,输赢在足球比赛里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绿茵场上实现自己。爱别人,同时也收获别人的爱。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